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

  • 作者: 杨建华 邵会秋 潘玲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前言
第一章 北方青铜器的萌芽
第一节 欧亚大陆不同的青铜系统
一、东方青铜文明系统
二、西方青铜文明系统
三、史前时代晚期青铜文化系统
第二节 与中国相关的境外早期铜器研究
一、中亚南部绿洲文化的早期铜器
二、草原文化的早期铜器
三、部分早期铜器的类型学演变
第三节 中国早期铜器中不同青铜系统的形成
一、夏代的中原青铜器系统
二、夏时期北方青铜器系统
三、夏时期西北系统早期青铜器
四、夏时期中原、北方与西北系统青铜器的关系
第四节 中国早期铜器与境外早期铜器的关系
一、齐家文化铜器与境外的关系
二、四坝文化和天山北路文化铜器与境外的关系
三、中国北方一蒙古高原冶金区的雏形
第二章 公元前2千纪草原文化的扩张
第一节 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和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
一、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和草原有銎战斧
二、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的特点、年代及人群属性
三、两种遗存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境内的相关遗存
一、新疆发现的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相关的遗存
二、新疆和北方地区的有銎战斧
三、新疆和北方地区的空首斧
四、中国境内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
第三节 公元前2千纪中国与草原的文化联系
一、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在新疆地区的扩张
二、有銎战斧的传布
三、空首斧的传布
四、塞伊玛一图尔宾诺式铜矛
五、小结
第三章 中国北方青铜器的兴起与外传
第一节 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的兴起
一、早商时期的北方青铜器
二、晚商至西周时期的北方青铜器
三、主要青铜器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公元前2千纪末的欧亚草原
一、后塞伊玛时期的哈萨克草原、东欧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带
二、蒙古地区的早期青铜器
三、米努辛斯克盆地卡拉苏克文化
第三节 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的外传
一、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二、北方系青铜器对燕山以北青铜文化的影响
三、北方系青铜器与蒙古高原的联系
四、北方系青铜器与米努辛斯克盆地的联系
五、北方系青铜器对境外草原的影响——以青铜短剑为例
第四章 早期游牧时代的开端
第一节 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开端
一、黑海北岸和库班河流域:前斯基泰和早期斯基泰文化
二、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阿尔然王冢
三、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的石板墓文化
第二节 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前身
一、夏家店上层文化
二、卡约文化
第三节 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联系
一、夏家店上层文化与早期石板墓文化的联系
二、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南西伯利亚和黑海沿岸的文化交往
三、欧亚草原中东区的划分以及各自特点
第四节 畜牧向游牧转变过程推测
第五章 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
第一节 欧亚草原繁荣的游牧文化
一、斯基泰文化
二、萨夫罗马泰~萨尔马泰文化
三、萨卡文化
四、塔加尔文化
五、图瓦地区的早期游牧文化
六、阿尔泰地区的早期游牧文化
七、石板墓文化
第二节 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
一、中国北方的戎狄遗存
二、中国北方有关“胡”的考古遗存
三、东周时期北方两种遗存的差别
第三节 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联系
一、与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地区的联系
二、与米努辛斯克和图瓦等地的联系
三、与阿尔泰地区的联系
四、与天山七河地区的联系
第四节 匈奴起源新探
一、匈奴最早的遗存与中国北方以及蒙古高原的比较
二、讨论
第六章 匈奴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联系
第一节 匈奴遗存分期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说明
二、蒙古和外贝加尔匈奴遗存的分期
三、匈奴的大型墓葬
第二节 匈奴文化的源流及其与周边民族和匈奴属国的关系
一、西汉中晚期匈奴遗存的文化因素分析
二、匈奴文化的向外传播
第三节 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文化交流的转变
一、战国晚期中国北方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
二、西汉时期中国北方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
三、匈奴文化中的中原文化因素
四、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路线的南移
结语
中外文专有名词对译表
后记


杨建华、邵会秋、潘玲编著的《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精)》重点在于研究不同地区与文化之间的文化交往,这种交往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一种互动。传播是指物质特征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传递的方式有人群的迁徙和文化因素的次第传播,在次第传播过程中接受的特征往往会发生变异。交往会导致双方文化发生改变。例如铁器时代早期,短剑、战斧等武器以及马具在欧亚草原迅速的大范围的传播,是由于各地畜牧专业化的发展不得不采取了游动的放牧方式,各部族之间也因此为草场的争夺不断发生战争,这些新式的武器和马具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传播的接受者由于采用了新式武器和马具,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武士阶层的兴起,社会等级化迅速发展。迁徙(人口的流动)是传播最迅速的一种方式。在研究传播方与接受方的关系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传播方的器物组合,它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特点,例如工具与武器的比例、马具所占比例以及实用器与奢侈品所占比例,反映了社会的武装性、游动性以及社会上层维系的手段等信息。接受方接受了哪些功能的器物,则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特点。

Λ 返回顶部